打開天窗說廢話--SP&迷你劇集 觀後感
其實日劇還有不少SP和迷你劇集
如果單1集(長度將近2小時)反應好,可能會出第2集
若連第2集反映也不錯,它就有機會搖身一變成為連續劇或電影
但通常SP和迷你劇集的質感和氛圍都很嚴肅和灰暗,沒有那麼容易吞下去…
這個SP楓糖已經幾乎忘記故事情節,只記得開場--御手洗 潔先生從一個淋雨女人的行為,判斷出她剛剛殺人的神推論。
以御手洗潔為主角的SP因為反應不錯,後來拍成電影
楓糖也看過,但同樣不記得故事情節為何,只得到一個「開頭和結尾差到十萬八千里」的印象
結論:頻率不合
這也沒辦法,因為SP和迷你劇集,楓糖目前還沒歸納出不踩雷的心法,只能碰運氣
提起日劇迷你劇集,楓糖印象最深的是「64」(非天安門事件)
「64」為昭和64年(=平成元年=西元1989年;1月7日前是昭和,1月8日起是平成),當時發生了一起兇惡的綁架撕票案。
其實這檔以縣警為主的迷你劇集有好幾條故事線(這算罕見的,因為除了大河劇或集數很多的連續劇,很少會有多條支線發展的架構),楓糖只記得綁架案主線以及主角職責所在的新聞部這條支線。
縣警的新聞部在面對媒體時有一套自己的策略,大致上就是刑案一律不公開真實姓名,包括加害人。
主角在公開(記者媒體)及不公開(刑警內部)中的各種考量以及做出決策。
這裡當然有些重點誤的地方,像是作者橫山秀夫點出:只有業務課是警察,非業務課都只是公務員的偏重心態,以及縣警的腐敗(因為有些加害人是政商名流;但是警方不公開實名,記者也沒轍)
新聞自由與偵察不公開,到底該怎麼拿捏平衡,可能全世界都很難有標準答案。
然而,就在主角決定公開實名策略後,發生了本劇集最反轉的事件…又不能公開了…
話先說到這,因為劇透就不好玩了。
唯有吞下沉重的前4集,才能看到淋漓盡致的第5集。
其實這檔迷你劇很有深度,只可惜楓糖看懂的部分太少太少…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