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推理小說的主線架構
楓糖最近從圖書館借了3本推理小說來啃
作者皆為猶希.阿德勤.歐爾森(Jussi Adler-Olsen)
「懸案密碼」系列有6本;圖書館架上只有3本。一口氣把架上的小說全借回來,是有風險的:若不好看,等同白借
舉例說明,廣為人知的「達文西密碼」便是此種寫法:一條是為主角,一條隨著劇情發展,觀眾(讀者)逐漸知道是大魔王主線;但主角完全不知道大魔王任何行動。
日本推理小說…楓糖看的少(連續劇都很好看,但就是無法喜歡日本推理小說的文字),但就動漫、連續劇而言,他們比較習慣單一主線的寫法。
接著楓糖腦海浮出一個表格,把推理小說架構做了一個分類。
一條主線
|
二條主線
|
|
知道
|
Ⅰ
|
Ⅳ
|
不知道
|
Ⅲ
|
Ⅱ
|
大家第一時間可能難理解左邊「知道 不知道」代表什麼意思,但楓糖一解釋,很快就能明白。
首先介紹第Ⅰ種:楓糖覺得這是日系推理小說常見寫法--只有一條主線,然後主角捲入事件,嫌疑犯都在檯面上,每個人都可能是犯人,只是要花費一番心思把他揪出來。
第Ⅱ種:就像「達文西密碼」以及楓糖閱讀的這三本都是此種類型--兩條主線彼此不知道對方存在,也不會互相牽引。但兩條平行線發展到最後總有交會的時候。(那也離結局不遠了)
第Ⅲ種:一條主線,犯人從一開始就沒出現,只能靠著主角鍥而不捨追逐真相,兇手最後一刻浮出水面。對岸小說「法醫秦明」便是這種寫法。
以法醫為主的推理小說,採用這種手法撰寫很合理,畢竟法醫本來就是觀察屍體的語言,從屍體出發進而協助找到真兇。
但若以一般的刑事偵察當作主角,使用這種手法…嗯…
楓糖的舉例,國考時國文老師最常提醒考生的一件事:寫作文,不要在最後一段突然冒出前面從來沒有提過的東西;這樣會打亂閱卷者的閱讀節奏及預期。
同理,這個兇手在小說超過1/2或2/3篇幅都沒出現,突然冒出來可說是相對突兀,除非前面過程舖陳的非常好、非常引人入勝,才能讓人忽略這種奇特的安排。
第Ⅳ種:若要解釋的話,兩條主線互相牽引,也就是主角線和大魔王線的發展,都建立在互相猜測(或明瞭)對方底牌,盤算怎麼出招。嗯…楓糖記憶中沒有很深刻的東西是屬於這類;勉強要算的話,對岸連續劇「他來了,請閉眼」,香港那段。(原著為丁墨小姐;但楓糖沒看過小說。)
說到這…「他來了,請閉眼」的寫法很多元,整齣連續劇中出現過第Ⅰ、Ⅲ、Ⅳ等三種手法,非常豐富。
至於那3本小說會不會有讀後感…再看情形吧…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