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推理小說命名方式
楓糖也很想認真的寫最近看完的3本推理小說觀後感
但無奈…誰叫我是重點「誤」…
回到主題,說到推理小說 (或推理劇)的命名方式,通常會想到什麼呢?
楓糖的第一直覺:「xxx殺人事件。」
嗯…推理小說的確以「事件」命名為多,就將它當做第1類。
舉例:東方快車謀殺案、無人生還(作者皆為阿嘉莎.克里斯蒂)、布袋戲殺人事件(陳嘉振)、嫌疑犯x的獻身(東野圭吾)
可能會有人覺得那本「嫌疑犯x的獻身」放在這很奇怪,但是它的確符合「事件」這個條件。(不一定非得要殺人或謀殺案才稱得上事件)
題外話,阿嘉莎.克里斯蒂這兩本小說,都有被改編並拍成日本版。
第2類應該也有很多人想到:以「主角」為名。
例如:福爾摩斯(柯南.道爾)、名偵探柯南(青山剛昌)、法醫秦明(秦明)…等,族繁不及備載。
第3類,這個就有點抽象,楓糖稱之「意象」
像是「屍體會說話」(派翠西亞.康薇爾),它是此系列的第1本,非常開宗明義召告天下:這是以法醫為主軸的推理小說
再來「達文西密碼」(丹.布朗),達文西畫的蒙娜麗莎+女主角祖父留下的密碼,開啟一連串的事件,然後得知一個很駭人的秘密。(要解開密碼才能知道真相,所以密碼只是個意象)
還有一個,「沉默的羔羊」(湯瑪斯.哈里斯),其實那隻小羔羊是女主角自身的投射。
第4類,這比較不多見,以「加害人」(兇手)為名
楓糖曾經在「SP&迷你劇集 觀後感」提到過的「折傘的女人」(島田庄司)
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個…恐怕不是很多人知道的「CITIZEN X」(X市民)
它是1995年HBO所出品的電視電影,劇情改編自蘇聯時期烏克蘭地區的真實連續殺人案件。因為當時警政系統效率不張,這個連續殺人犯遲遲未被逮捕,故稱其為「X市民」。
楓糖對它印象很深,第1點:X市民犯案期間橫跨蘇聯及蘇聯解體時期,透過一系列辦案過程反映出蘇聯解體前後的警政風氣;畢竟當時資訊不如現在發達,有種「解開蘇聯神秘的面紗」之感。
第2點,它導入犯罪心理學,那個時候算是很先進的手法。(楓糖是在接觸「沉默的羔羊」後才知道有「犯罪心理學」這門學科,而該電影於1991年上映)
事件、主角、意象、加害人都出現了,有沒有發現還缺了什麼???
對,缺了「受害人」
此種命名方式真的少見。
而楓糖最近所閱讀的3本:籠裡的女人、瓶中信、第64號病歷,講的都是受害人。
當然,瓶中信和第64號病歷,若要歸成「意象」,我也不反對。
留言
張貼留言